末日松茸 筆記
《末日松茸: 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》
末日松茸
ch1 覺察的藝術
- 我們還剩下什麼?
前進的方向已不可知,不妨去找那些因為不符合進步的時間表而遭漠視的事物。 - 不是只有人類才能創製世界。
「世界創製的計畫是能重疊、且有空間容納多元物種的。」
(ex.河狸建造水壩就會改變溪流) - 複音音樂:「 我們習慣聆聽的,始終是單一觀點的音樂。」
聽複音音樂,找出獨立卻同時進行的旋律,仔細抓出共譜的和諧與不和諧。
「要體會多重時間韻律和聚合軌跡,需要的正是這種留心察覺。」 - 「如今的問題是,進步已失去意義。越來越多人抬頭一看,卻發現國王根本沒穿新衣。」
- 人類世:Donna Haraway 「在破碎星球上生活的藝術」發表,主張「人類世」是向天空之神示意;但她建議我們這紀元應該稱作「克蘇魯紀」藉此向那些「有觸絲的生命」——以及多元物種的糾纏致意。
ch2 傳染即合作
- 生存:美式幻想,生存即擴張和征服。學者們始終把生存視為個體利益的提升。封閉自足的個體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行動。自我封閉的個體不會受遭遇改變,他們會去利用遭遇,覺察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必要的。
- 「不穩定是一種體認到我們可能因他人而脆弱的狀態。」
ch3 規模的一些問題
- 觀察規模化在哪裡陣亡的同時,也要注意無法規模化的生態與經濟關係從哪裡爆發
插曲 聞一聞
- 不確定性 遭遇 happenings
John Cage的音樂: 專注於週遭的瞬息萬變 - 許多真菌「有潛力永生」,不會因老而死
「光是這麼一則事實,便足以警醒我們,我們對於知識與存在的思考,有多少是以明確的生命形態與老年做為預設的。」 - 班雅明看待過去 <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>
「我們制定的歷史,是『往消逝事物縱身的一記虎躍』。」
維蘭(Verran)提供的圖像:「澳洲陽古原住民有個部落儀式,儀式高潮就是把一支矛擲入說書人的圓圈裡,將祖先們的夢想及回憶凝結於現在。擲矛的動作融合了過去與此時此刻。透過氣味,你我都認識了那飛矛與虎躍。」 - 氣味:遭遇中不確定的經驗,記憶與可能性的糾纏線索
不穩定就是過去無法通往未來、僅存於此時此刻的當下。
ch4 遊走邊緣
- 殘值積累:把原生知識轉換成資本利益,期待女人進工廠前就已經會縫紉,把技能帶進工廠圖利業主
ch5 開放票現場 奧勒岡
- 「蘑菇人的自由」:既不規則也不合理化,因社群而變、喧鬧、歡騰,開放的文化互動中充滿潛在的衝突和誤解,和幽靈圖謀共生。「這裡可沒有菩薩」採菇人自私貪婪,但能逃離幫派暴力,在山林找回記憶中屬於東南亞的自由。
- 「工作」是要服從上司,做他們要你做的事,松茸採集則是一種「搜尋」,當保姆顧孫還更像勞動
- 抗拒勞動:拒絕自由主義所認定的標準就業。
- 自由/夢魘:同一種經驗的兩面。召喚一個充滿過去的未來、一種幽靈縈繞的自由,既是一種前進的方式,也是一種記憶的方法。
- 蘑菇是未受到異化的商品,是採集者自由的成果,買家將這成果轉譯到「自由市場競爭」展演上,進入自由混戰中,把原本集中的權力、勞工、財產與異化擱置一旁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