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》

自從2019夏天造訪了三個日本小島,走進幾間安藤忠雄的建築之後,就對他產生強烈的好奇。

讀了一些安藤忠雄寫的書和相關採訪,他的成長過程是很難以想像的。小時候拿著拳擊比賽得到的獎金,決定去環遊世界,實地考察世界的偉大建築。他的旅行方式不是飛機而是船、鐵路、巴士。之後在本科生都難以取得建築師證照的日本,他竟然透過自學拿到證照,開始他的建築師生涯。
-----

有一本安藤忠雄在1992年出版的書,在二手書店挖到的,沒有聽別人提及過的但卻像是寶藏一樣的作品。《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》,不怎麼喜歡這個書名,因為都市和徬徨似乎太理所當然搭配在一起,但書中內容非常值得好好珍藏一讀再讀。

除了文字洗鍊精準有美感之外,在不同國家城市旅行中,他對藝術史、建築史的深刻理解,結合對人類精神的洞察,讓每趟旅行都富含哲思和真切的自我對話。同時在他不斷反思自身創作時,也能窺探他在建築設計上的思路。

-----

印象最深的一篇是〈紐約2,傾聽黑暗的聲音〉,這篇談論60年代日本爵士喫茶店和紐約地下酒吧的爵士樂,從日本戰後仍貧窮的下城,他從小生長的地方,「人們在那當中呼喊、嚎叫,在一同喘息與呻吟的同時,一起渴求著陽光而活下去」的鏡頭,轉到紐約陰暗處瀰漫慾望、毒癮等危險氣息的場所,也是在這樣令人驚嚇的地方,他與經典爵士樂手Miles Davis、Thelonious Monk迷人的現場演奏相遇:

「在距離我座位二至三公尺的黑暗中,突然響起了小喇叭的聲音。是邁爾斯.戴維斯。在微弱光源的照明中浮現的背影,使人見識到顫動之美。他彷彿完全無視觀眾的存在,好像是被什麼給附身了似的,不停地吹奏著。我覺得與其說是一種演奏,倒不如說是為了渴求著什麼而無止盡的吶喊。那和在日本爵士喫茶店所聽到的音樂是完全不一樣的。」

-----

安藤忠雄接著談論即興演奏的意義,以及建築是否也能即興演出?我喜歡他對於即興的詮釋:

「因為即興演奏,瞬間的生命力得以交會。那彷彿是一個個演奏者的吶喊,隨著瞬時的情緒起伏而在表情上的改變。時而調和、時而對立抗拒,往未知的終點流過去。就因著那原始生命彼此的碰撞與相遇,更能突現爵士樂的魅力吧。而且,我認為那個超越理性、即時表達出人類瞬息萬變之情緒的即興演奏方法論,在某個意義上是創作的原點所在。」

在建築上他以數寄屋造的茶室為例,在構築過程中依照建造者的喜好不斷變更著原本的設計,與爵士樂相近,完工之後「某些地方總會顯得不調和、不自然。然而我卻認為,不就更因著這些不自然的存在,那些凌駕常理、超越肉體的咆哮與吶喊才得以棲息其中,不是嗎?」

-----

不斷提及人的吶喊,他看重的是人不被規範的、真切的生命力,在一個向光、相信「萬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」、越來越文明的人類社會,安藤忠雄卻將棲居黑暗的生命力視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機。

「近年來的都市之所以這麼無趣,便是將這些黑暗的邊陲地帶給全部割捨的結果——沒有陰影、只有光的城市,全部都暴露在白日之下、沒有一點遮影的城市。現在的日本真的就是那個樣子。沒有內在的深刻活動發生,平淡無奇的樣子真是非常乏味。過去以都市之黑暗為巢的爵士樂演奏,也不知是在什麼時候變得聽不到了。」

----- 

安藤忠雄的文字,細膩的捕捉了時代與地域具有的獨特氣味,還有建築的意志。除了提供觀看建築的觀點,也賦予旅行不同層次的意義。在第一篇〈順化,亞細亞的水、人類的味道〉,他寫到「旅行,造就了建築家。」

「所謂的建築,光只是從二次元的展開圖面、照片或是描述的語彙,是無法了解它的全部的。隨時間改變而移動的光影、吹過的風所攜帶的味道、響遍建築裡頭的人們交談聲、在周邊漂浮的空氣對肌膚的觸感...,除非親自前往現場,使用手足以至於全身的感官與性靈來體驗之外,並沒有其他的方法。所以,建築家就是要旅行的吧。」

旅行對他來說是無止盡的,包含思想、身心感受以及路途中相遇的人事物形成的對話,這本書忠實紀錄著他的心境,以及他兼具開放性和批判性的觀看,從這樣的記事中獲得許多珍貴的觀點,想像著未來某天前往這些城市的我,站在藝術品之列的偉大建築前面,或是在一個個現代化的城市之中,可以用不同向度的眼光穿透表象,感受到更多不可思議的美。




 
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啊,自我!啊,生命! -惠特曼

Nothing Twice 譯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