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色老頭怎麼會是藝術家?
這色老頭怎麼會是藝術家?
文/黃筱倫
▪ 色老頭的秘密 ▪
![]() |
圖1 |
不就是一個愛拍照的色老頭嗎?我對他只有這樣的印象。忐忑地翻開這本《荒木經惟—寫真的話》,裏頭荒木回顧了四十年的攝影生涯,從最早的拍攝對象「阿幸」開始談起,一個髒兮兮、流著鼻涕、玩耍笑鬧的少年(圖1、2)。「我還是覺得這個時期的照片最棒,因為從中可以看到某種動感,也就是活著、正在進行某種活動的感覺。『生』即是『動』,這是我創作的原點。」(p.46)接著,是街頭中年婦女一張張注滿生命的臉、父母的遺體、壓扁的可樂罐、花的姿態、女人、少女(圖3)、愛貓奇洛、與摯愛妻子的生活(圖4),這些日常種種都收納在荒木的鏡頭之中。
當我翻著書頁,跟隨荒木直白的話,關注一個個勾動他的周遭事物,才發覺到:他的作品中蘊藏最強大的東西,是攝影師個人的直覺、感受與某種狂熱;並非單純宣洩慾望,而是浸淫在愛慾(生)與死亡兩種意念之中,照片因此獨具生命。攝影師、被攝者,兩方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在裡面。
![]() |
圖2 |
▪ 真實和藝術 ▪
「……所謂的紀實攝影,就是捕捉人類的本質。紀實攝影是持續地凝視,然後發現、感動。......我有一個很老式的信念,認為只有真實之物才能夠創造同樣的真實之物。所以首要之務,就是撫臀、吶喊,以剝除虛假的外殼。」──荒木經惟(p.182)
![]() |
圖3 |
好作品不一定非得有什麼思想或理念。一個作品如果夠真實,就能深深觸動人。但是,真實究竟是什麼意思?
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各種物質、事件、現象。在這一生中,我們以身體不斷經過,運用不同感官抓住物的樣貌,以語言去爬梳、組織所見所聞的一切,這些是經驗的、知性的東西,我們可以用客觀的方式去談論。但是,一旦我們和這些外在的東西產生連結或關係,就會有各種微妙的情感產生。我認為所謂的真實,是人心以情感連結出去的外在世界,是主觀的。
![]() |
圖4 |
「寫真,不是拍攝物體,而是捕捉情感。因為注入情感之後所拍出來的東西,才更接近所謂的寫真。」荒木說,是父母的死亡讓他真正學會構圖。人死了,就變成物體,但當他在老爸老媽的遺體旁邊不停打轉,無論如何都想拍出最有尊嚴的樣子,情感就是決勝的關鍵。(圖5、6)
![]() |
圖5 |
![]() |
圖6 |
▪ 藝術家 ▪
一個人的情感,有可能被壓抑或是扭曲,畢竟社會存在各種聲音,不停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、壞的、美的、怪的。為了活得舒服,或是得到肯定,眼光會讓我們假造出另一個自已去順應社會。
藝術家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他們坦然對待自己的感受。如果一個人僅存某幾種被社會核定過的情感,在試圖創作時,不只是會捕捉到符合社會所推崇的價值的東西,也容易採取已被肯定的形式去表現,那就流於俗濫了。如果創作目的又包含某種形象的營造(例如清新的形象、叛逆的形象),這樣的創作就會變得假掰。
藝術家凝視著外在世界,任由感受沖入內心。當情感即將滿溢出來的時候,他需要一吐為快,而傾訴的對象永遠是人。但是人對老舊的語言無感,因此,藝術家需要找到一種「新」的語言,先將人引誘過來,看穿語言的包裝後,再次撞到真實。我所謂的「新」,並非和時間先後有關,也不一定是第一次出現,而是接近創意的概念,也就是「是曾相識,與眾不同」。觀眾感受到的,是一種「再發現」。
我們的情感不小心就埋葬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軌道之下。好的創作能讓人刺穿麻木,重新挖出情感。所以,當藝術家盡可能的去感受,並找到恰當的形式表現,就能使觀眾走過一趟微妙情感的「再發現」的旅程,這或許是藝術的靈魂所在。
2015/1/11
說得真好!
ReplyDelete閃閃發光的一篇文字:)